【资料图】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交了一份《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提案》。戴立益在提案中指出,好奇心、责任感、毅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最积极的影响,而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更多的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相关。戴立益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中显示,中国学生的抗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得分低于标准分。相关数据还显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同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相关联,学校归属感更强、与老师关系更好的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更强。
但在中国,教育系统对培养实践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参加SSES项目的中国代表华东师大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内容要求,但有系统规划的仅为50.53%,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的为46.68%。
与此同时,戴立益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专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不足,这会造成教学焦虑、压抑自己、漠视学生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技能欠缺,在OECD开展的调查中,教师在职前、职后专业发展中接触到社会与情感能力相关学习的教师比例不足40%,对校长的调查中显示,超过60%的教师没有参与相关校外培训的机会。
此外,“分数更重要”的评价导向使得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当前,“唯分数”“唯升学”依然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首选;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价重视度较低,SSES项目显示,仅有17.3%的小学和13.1%的中学尝试关注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评估,能科学实施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学校少之又少。
对此,戴立益以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框架,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要明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应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中国的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有关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探索制定框架标准,并促进其与战略、政策计划和评价实践挂钩。具体来说,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
第二,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从零散到整体,推进整体融合。包括三条具体路径,一是以课程纲要为统领,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门课程的实施;二是推进跨学科课程的统整,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三是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学科课程,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
第三,促进教师提升,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首先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针对职前教师培养,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再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系统性、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
第四,深化评价改革,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实践和评价体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