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上一队队穿梭奔忙的商旅,四海为家,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长期操纵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转贩贸易,被称为“亚洲内陆的腓尼基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舞台都在西域,并最终于西域谢幕——“强汉盛唐”时候的中国,到处都有他们的履痕,中原王朝的富庶和安逸,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远离故土,长居华夏,最终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的长河中……
【资料图】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他们不管身在何方,都对外声称自己的姓来自昭武九姓,最初的故乡是一个名叫“昭武”的大城。
他们是谁?
▲1907年出土于敦煌烽燧的粟特书信
1】
1700多年前的西晋金城郡。
青灯如豆,光影熹微。
一位胡商坐在书案前正在写遗书,情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一滴滴掉落在信笺上……
但他的这封绝笔并不曾送达到收信人手中,而是掩埋于土层深处——1907年时,最终出现在甘肃敦煌西烽火台出土的信札文物中。
考古学家辨析,信笺上的字迹是粟特文字,作者名为“那奈·万达克”,他是一个在西晋经商的粟特商人,信是写给远在六千里以西“马拉坎达”的两位合伙人。
粟特,是中国史书中频频出现的西域古国之一,同时也是民族的名称,粟特的疆域大致在今天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粟特的国都“马拉坎达”便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丝路名城——撒马尔罕。
万达克的信件包裹在一个棕色的丝绸内和一个粗织物的外层信封中,外层信封上还写着信件的递送说明。
这封信的开头万达克说了在西晋各大城市自家代理商失联的现状,以及当时西晋令人绝望的政治局势。
信中所描述的事件就是“永嘉之乱”,包括一场严重的饥荒,导致皇帝逃离都城洛阳,以及河北邺城和洛阳遭受匈奴洗劫的一系列事件。
▲粟特封印
通过对照那奈·万达克的叙述和史书记载,可以确定这些事件发生的年代是在公元307至311年间。
作者的笔触很快转向了他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事件对市场以及他的粟特同胞境况的影响。
这封信实际上是那奈·万达克的遗书,他的信的末尾认定自己已是“将死之人”,不得不向合伙人托付家事。
考古学家感慨地发现,书信上有在折叠之前作者留下的泪痕,说明了这份书信的写作环境是多么令人绝望。
这封信后被放入前往撒马尔罕的商人的邮包中。文书文物中其他信件有一份记载丝绸贸易的书信显示,送信商人要前往的下一站,应该就是穿越沙漠之后的第一个西域大城邦-——楼兰,再从楼兰出发,发往马拉坎达。
很不幸的是,这个邮包却在中途被守边的西晋士兵拦截了,没有到达目的地,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粟特商人已在丝路上编织出拥有跨越远东和中亚的贸易网络,从东汉时期起,他们就不断组建规模不等的商团进入西域, 随着经商事业的发展一些人定居在西域, 在丝路沿线形成粟特聚落。
▲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天水博物馆藏
2】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正是反映粟特人文化的围屏石榻,也因具有粟特文化的特点,后来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
屏风正面五面,中间为墓主夫妇宴饮图,两边依次为曲尺形回廊图、车马出行图、牛车出行图、水榭图。右侧屏风三面,分别为酿酒图、红日水榭图和狩猎图。左侧屏风三面,分别为楼阁远望图、朗月图和骑马出行图。
从现在已发现的安阳北齐石棺床、日本MIHO博物馆秀明藏品北朝石棺床、西安北周安国萨宝安伽墓、太原隋虞弘萨宝墓、山东益都北齐画像石诸多文物中,图像所绘都有墓主夫妇对饮、陈设、器具、程式、礼仪的描绘,包括各画面中的胡人服饰、用具、狩猎、石枕等等细节,无疑都是粟特人社会生活或贵族生活场景的典型反映,勾勒出身处丝绸之路中心地带的粟特商人的日常生活画面。
▲凤首三彩陶执壶。甘肃博物馆藏
从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在西起今新疆、东到江苏北部、南至长江流域、北达辽宁的大半个中国,都曾留下了粟特人的足迹。
这些粟特人有一个奇特的执念,他们认定自己的姓氏来自“昭武九姓”,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家乡便是在昭武故地的昭武城。
据说粟特人的文化根系和族源, 与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月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他们念念不忘的昭武城,按史书的记载,就在如今的张掖市临泽县境内。
那里究竟会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高速公路自穿越彤云密布的乌鞘岭后就像是绷得笔直的电影胶片,路边南侧高耸的天青色便是祁连山,而北侧的山脉则显得要矮小一点,随地段变化而各有其名:张掖境内叫合黎山,东边山丹境内叫龙首山,再向西又名马鬃山。
从武威到张掖地界,最突出的变化便是景物的线条变得柔媚起来,那是因为路边遍植的俏丽的新疆杨,像是披散着一身黄羽。紧接着引入眼帘的是,在平缓的旷野上,有一条黝黑的河流似乎仅凭惯性懒洋洋地向前流淌。
出张掖去往临泽,沿黑河往西北行约50公里,在黑水河的西岸,有一个村子名字叫昭武村(隶属张掖市临泽县鸭暖乡)。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就是个典型的西北农村,但由于有黑河的润泽,相对于西北农村而言,这里显然是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
▲敦煌去往瓜州路边的烽燧
3】
寻访昭武故地,当地朋友建议去鸭暖镇、板桥镇,昭武古城遗址应该就在那个范围。
鸭暖乡大鸭村是南板滩上的“半个城”,小鸭的“双墩子”、“将台”的“暖泉”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体系,极具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
鸭暖、板桥,这纯属江南水乡的地名,它们出现在西北的临泽,意味着什么呢?
出了县城,沿东北方向去往鸭暖、板桥。
过了鸭暖镇,我们探寻的方向又折往东南,去一个叫张湾村的地方。乡间公路边仍然是大片的新疆杨、红柳组成的林带,阻挡了视线。
在林叶的缝隙间,可以看到蜿蜒而来的黑河。它给这片土地带来何等的丰美:
——落叶可以没过鞋面并肆意生长的沙枣树,失去了婀娜身段却变得矮壮结实的柳树,芨芨草在这儿居然长到一米多高,河对岸缓坡上的芦苇荡无比柔美而多情,河水的波动和芦苇的招摇交融在一起,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水面上,白天鹅悠闲地飘浮……
这片林草茂盛的秘境据说就是昭武故地了,也就是粟特人的前身——月氏人魂魄所系却最终失去的故乡。
河西走廊流转的不只是五彩的丝绸,还有宝石璀璨的光芒。按史书记载。昭武故地是月氏民族的活动中心,这是张掖历史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粟特人的经商才华一定是来自月氏人的遗传,远在新石器时代,月氏人已经开通了“玉石之路”,将新疆和田的玉石驼运至尧舜的都城交易,换取中原的丝绸,这种原始的贸易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没有停止。
到了春秋时期,月氏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向东直到陇西,与秦国建立物物交换关系,成为秦与西方各部族货物流通的中介。战国时期,西域各国的商队千里迢迢到达昭武城,将中原的丝绸运往西方,可以说是开通了最早的丝绸之路。战国后期,月氏的势力如日中天,已有“控弦十万”之众。它一举击败另外一支活跃的少数民族乌孙,尽占了河西地区。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